每座城市都有独家的历史、文化和布局,但面对城市更新答卷,“好”的核心标准始终是明确的——
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始终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从一砖一瓦到名人故里,从历史街区到全域保护,由点及面,带动古城保护整体提升,既留住原汁原味的姑苏文化,又带给人们更多新的体验;既让古城葆有那份“活的遗存”,又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城在传承保护、城市更新的进程中留形、留神、留人。
姑苏名人灿若繁星,名人故(旧)居里积累下来的文化气息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是历史馈赠的宝贵财富,也是古城的闪亮标识。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姑苏区现存名人故(旧)居100余处,涉及各类名人百余人。近期,《保护区、姑苏区名人故(旧)居认定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让古城内名人故(旧)居有了统一的“身份”认定标准。
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格外的重视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工作,涌现出了吴一鹏故居、许乃钊旧居等一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成果丰硕。但由于客观原因,名人故(旧)居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名人故(旧)居保护标志缺失,文化联动效应有待加强。为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强名人故(旧)居保护与管理,《实施意见》应运而生。
《实施意见》对名人的认定范围及名人故(旧)居的认定条件进行了重点阐述,明确名人包括方志和其他文献中有记载的著名人物、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以及担任重要职务、做出重要贡献、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名人故(旧)居是各类名人居住过的、达到一定历史年限、体现苏州传统风貌或时代特征、反映苏州传统建造技艺、社会伦理等文化要素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并对结构主体、外立面风格及形制等方面做了限定。
为进一步增强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实施意见》明确由区古保委组建名人故(旧)居认定专家库,通过项目遴选、专家评审、审核发布三个阶段形成名人故(旧)居初步名单,经社会公示后报保护区管委会、姑苏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此外,《实施意见》还对设立保护标志、更名或撤销等后期管理事项做了明确。
以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工作为切入点,保护区、姑苏区积极探索,创新做法,形成了名人故(旧)居制度研究、修缮保护、三维建模、文化展陈、宣传推广的“一盘棋”工作格局。修缮保护严格执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与“一案一策”评审制度,钱伯煊故居、苏肇冰故居等10处名人故(旧)居修缮顺利启动;创新开展居住类名人故居数字化保护,针对体量较大、历史价值较高且居住密集的名人故(旧)居开展空间信息采集,实现毫米级测绘精度目标;多渠道挖掘寻访名人文脉,历史名人记忆延续项目成果丰硕。
古城保护,规划先行。对名人故(旧)居开展制度研究,是保护区、姑苏区持续完善对古城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统一规划、保护和管理的缩影。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从始至终坚持规划引领,推动《苏州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等相继出台,创新推出片区规划师制度,分区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2020—2035)成果形成,古城54个街坊城市设计实现全覆盖,首次保护对象普查工作全面完成,规划和法规体系逐渐完善,古城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均得到一定效果提升。
位于姑苏区大石头巷24号的秦宅,是一处清代传统木结构建筑。建筑南向临街,现存一路五进,前三进为一层厅堂,后两进为二层楼厅及厢楼。原先宅子归为民用,小修小补并未改变整体格局,各建筑单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尤其是一、二、三进的砖雕门楼雕刻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技术探讨研究价值。近日,随着优秀税源企业百易晟正式入驻,这座古城老宅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逐渐“苏醒”。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使用原有构件,修缮主要采取屋盖解体、不落架整修技术进行。在对院落环境按原状整治的同时,交通、环保、水电系统也得到了全面规范的管理。”据秦宅修缮团队人员介绍,修缮完成后,秦宅总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
如果说将古建老宅修缮完好,并升级至适于现代使用,是让其重新升腾起鲜活生气,那么敞开古建老宅大门,以不同形式活化利用,赋予旧宅子以新功能,则是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让古建老宅“活”出新的精彩。据悉,入驻秦宅的百易晟,文化业务亮点频出,旗下文化公司联合抖音、快手、微信等头部平台,开展孵化达人、直播带货等业务的深度战略合作,成功培育出拥有数百万级粉丝的美食测评、医疗健康知识科普等类型网红达人。未来,秦宅将作为百易晟在苏州的总部基地,打造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观的文化新流量。
古建老宅是苏州引以为豪的名片之一。据统计,在苏州古城区,像秦宅一样由区属国企管理的古建老宅院落共计149处。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对全区范围内18类保护对象展开了全面普查,对外发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启动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深入挖掘蕴含在古建筑中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渊源,不断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模式。
去年10月,保护区、姑苏区还主办了苏州上市公司董事长古城保护说明会,面向全市8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集中推介隆庆别院等20处新修缮的古建老宅,旨在以姑苏千年文脉赋能当代企业未来的发展,进一步焕发古建老宅生机活力。目前,富郎中巷吴宅由苏州基金使用,东杨安浜玉涵堂成为山塘街旅游的重要节点,南石子街潘宅被打造成花间堂·探花府……这些都已成为保护区、姑苏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
“街巷还是那个老街巷,但整体气质却提升了不少。”近日,姑苏区平江街道大儒巷社区下辖的老街巷中多了些造型新颖的路灯,周边居民纷纷称赞。原来,这些路灯是平江重点功能片区1号地块首次引进的智慧路灯,目前共有10套灯杆被分布安装在悬桥巷和菉葭巷,只待路灯接电、熔纤后,即可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
据了解,该智慧路灯集合了气象信息监测、无线AP(无线接入点)、智能监控、紧急呼叫、广播、信息发布六大功能。通过与悬桥巷的万科物业幸福驿站机房联通,智慧灯杆上的10套球机摄像头可介入至幸福驿站监控大屏,实时反映路面情况。待正式投入使用后,周边居民和游客可通过手机连接智慧路灯的无线ap热点,免费上网;遇到紧急状况还可通过路灯上的便捷按钮与幸福驿站取得联系,快速定位和寻求帮助,助力古城打造安全、智能、高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古城文化的底蕴、民生的味道,都在一条条老街巷里。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从始至终坚持以“主人翁”姿态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呵护古城肌理和传统街巷特色的同时,深入推动街巷改造,加速古城更新利用,探索古城治理创新,不断的提高古城居民生活品质,让“苏式生活”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引领者、代名词。
去年,保护区、姑苏区“量身定制”街坊保护更新实施方案,选取12个传统民居项目列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以有机更新、整体保护代替“老城拆改”,通过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塑造风貌古朴、环境宜居的街坊。清雅宜人的院中花园、贴心便利的“24小时共享空间”、沉浸式的线上全域有声导览……随着32号街坊街巷综合整治工程、传统民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零星楼环境改善提升工程相继完成验收,活起来、有温度的历史街区被逐步描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