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本公司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于公司的产品功能及用途,公司所处细分行业为工业软件之BIM软件行业。BIM技术以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其核心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与真实的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实现从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造价、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拆除的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集成,同时也能够使得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在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中实现共享与传递,来提升生产效率、节省本金、缩短工期。BIM技术被认为是继CAD之后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第二次“科技革命”,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实现从设计到建造再到运维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未来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共计十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章节中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纳入,主要内容有“综合应用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等技术的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设计图纸智能辅助审查软件、协同设计平台软件等自主可控数字化设计软件研发”。当前,我国BIM软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使用的平台类软件主要为国外软件,国内厂商主要以项目管理和单点应用类型的产品为主,BIM底层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随着“新基建”、“数字化的经济”、“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BIM技术作为支撑该等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自主可控性显得很重要,国家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加强BIM研发技术,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BIM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重点发展趋势之一,国产BIM市场发展的潜在能力较大。
公司作为“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深度挖掘不一样的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持续开展自主BIM核心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和理念的融合,基本的产品及服务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数字化转型格外的重视,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公司业务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将对公司业务发展带来持续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的推动下,能源数字化已成为助力节能减排的关键路径。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保障。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方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文件要求“推动新型储能智慧调控技术创新,结合新型储能多场景和市场化运行需求,积极开展新型储能与其他电源协同优化调度技术、规模化储能系统集群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等研发攻关工作”;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发布了《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等政策,有关政策重点突出了“电力交易经营主体增多,除了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新增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也明确了“电力市场交易类型包括电能量交易、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容量交易等,新增了容量交易”,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落地实施阶段;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配电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等9项专项行动,有效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意见强调“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层次地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切实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2024年全国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要点强调“开展近零碳服务区探索创新,围绕双碳目标,落实交通运输领域和公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有关工作要求,推动近零碳服务区建设,推进服务区光伏基础设施建设”;5月,财政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通知》,通知指出“有效利用已有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充分的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的新模式新形态”。通过运用BIM技术,能轻松实现交通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信息共享和项目全生命期的可预测和可控制,有效促进交通行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交通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智慧水利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等智能化技术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工程,相比于传统水利,智慧水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利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2月,水利部办公厅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数字孪生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有关政策强调“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统筹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守牢水利网络安全底线,驱动引领新阶段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数字化是建设智慧水利的重要基础,BIM技术可为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数字化智慧化提供必要技术支撑,水利行业BIM应用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国家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BIM等技术大力推进的市场机遇下,公司结合产业趋势及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组织改革和战略升级,确立了“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定位。在整体战略目标引领下,公司集中各业务体系优势力量,聚焦行业细致划分领域,按照业务属性及专业化经营策略,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BIM平台及软件为公司核心业务体系之一,定位为BIM平台及工具层软件研发、销售,涵盖自主可控的底层BIM平台、GIS平台、物联网平台及应用快速开发平台等。以及BIM设计系列软件、BIM造价软件、BIM基建平台、BIM运维平台等软件产品。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与技术迭代,公司形成了“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适用于网页端和移动端的“轻量化BIM引擎(BIMEngine)”、“轻量化GIS引擎(GISEngine)”、“物联网平台”;具备低代码快速开发功能的“应用快速开发平台”;集BIM、GIS、快速开发、物联网应用于一体的BIMWise数字化工程全生命周期产品平台,高度兼容国家电网BIM标准的“GIM引擎平台(GIMEngine)”以及“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等核心技术平台,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三维设计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做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BIM底层技术平台,研发了围绕电网工程设计领域的三维线路、变电、电缆、配网设计软件以及三维设计评审平台等软件产品,以及面向新能源设计的三维光伏、风电场设计软件等产品。同时,研发的输电设计造价一体化软件可有效打通设计、造价业务与数据流程,实现设计、算量、造价一体化。公司的电网设计产品内置行业标准及相关设计规范,设计深度已达到施工图级别,可使用户得到满足工程设计业务中工程勘测考察、协同设计、造价一体化、设计辅助评审、三维数字化移交等应用要求,全面支撑电网设计企业组织三维设计工作,目前已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内输变电及新能源工程建设项目,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将BIM技术与AI、物联感知、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深层次地融合,采用“Web+移动端+大屏端”的展现方式,汇聚施工阶段关键数据信息,构建工地现场数字孪生模型。产品集成了丰富的数字基建施工管控组件,统一数据来源和标准,并支持用户灵活配置,通过组件关联和数据共享,实现“人机料法环测”的一体化、智能化管控,有效提升施工安全及项目质量管理上的水准,目前已服务百余项特高压、超高压等各类电压等级的智慧工地建设项目。
BIM智慧运维平台是依托BIM+GIS、无人机、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全面集成电网本体数据、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环境数据,建设线路、变电站、通道、环境信息的三维全息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巡检路径规划、无人机巡视、缺陷智能识别、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仿真模拟、故障预警,辅助决策优化,全面降低故障发生率,助力电网运检管理的降本增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业务,利用公司研发的BIM平台及相关软件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规划、设计、咨询、运维等业务,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相关市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工程应用示范。
在电力行业,公司现已构建了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资质认证范围覆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多个领域,可面向送变电工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充换电站(桩)、智能微网等业务领域,提供规划咨询、工程勘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综合能源业务方面,公司面向园区、工业公司、公用建筑、数据中心等客户群体,以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建设为根本原则,综合冷、热、电、气等负荷需求,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涵盖能源供应、能源运营以及能源信息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储能方面,公司基于对电力行业的深度理解与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分析,可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储、风光火储、调峰储能、调频储能等规划设计服务。
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业务以“平台驱动业务拓展”为战略目标,基于自主BIM平台做行业资产可视化管理及数字化应用服务,服务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
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基于多样的传感手段建立感知网络,实现对电网运营、用户用能、公共设施安全运维等场景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面向各类能源供应商、能源服务商、工业园区、用能用户更好的提供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交易、能源消费、能源管理等多元化能源服务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基本的产品包含云售电平台、配售电一体化平台、安全监控管理平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智能运维调度管理平台、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
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是基于自主研发的BIMWise技术底座,将BIM/GIS、物联网、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交通、港口航运业务融合,以平台化、智能化、一站式、全流程的建设思路,助力各领域企业搭建智能化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基本的产品包括智慧基建工程管理平台、智慧港口平台、机场平安工地数字化管控平台、资产可视化管理平台、集群桥梁健康监测管理平台等,业务范围横向贯通设计、造价、施工、管养等各环节,专业覆盖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等诸多领域,为客户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水利资产数字化应用是基于国产自主化技术平台,以“全方面感知、全方位展示、全业务判断”作为总体目标,以“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挖掘、智慧应用”为建设方向,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确化决策为路径,综合利用云计算、遥感、5G、BIM+GIS、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维仿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水利综合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水利工程建设期管理平台、水利工程运行期管理平台、数字孪生流域应用系统等。
大数据应用业务依托自主BIM平台、IoT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平台,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征信、能源数据分析、用电行为分析等电力垂直细分领域大数据应用,培育公司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包括面向电力垂直细分领域的煤改电大数据智能平台、电力大数据征信系统、电力大数据分析平台、电力物联网智能平台等产品,双碳智慧应用包括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碳资产管理平台等产品。
数字教育业务主要围绕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开展BIM专业培训、认证、竞赛、评优以及海外培训交流,为公司BIM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国内外销售进行前期推广,获得客户的预认可。数字教育业务将以公司多年积累的行业用户资源为抓手,打通垂直行业培训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建立业务生态闭环,强化公司在电力、交通、水利行业产品和专业技术的品牌影响力,挖掘市场需求,促进与其他业务体系的协同发展。
公司以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用户,通过提供BIM软件产品、智能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及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等获得收入和利润。
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采用业内主流的IPD(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研发模式。具体而言,基于公司产品集中运用多学科多专业技术且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应用的特点,公司建立了以“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为核心的研发架构,将用户所处行业的专门技术与可复用的底层技术平台相结合,强调研发工作在跨部门和跨团队之间的协作。其中,平台研发中心负责底层技术的研发工作,底层技术是公司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根据用户需求归纳的可以复用于多个业务场景及产品的核心技术,如DH3D、DHGlobe等。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中心下设若干产品研发小组,负责针对各行业领域进行研发工作,并最终由产品团队交付商业化产品。公司的研发流程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收集与分析、研发项目立项、制定研发计划、项目定期跟踪评审以及项目验收总结等阶段。
公司在软件产品、基础平台研发过程中需要采购的主要为软硬件设施,以及在软件产品部署过程中外购的少量硬件产品。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采购流程,供应商经过资质审核、内部评审、商务谈判等环节,入围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在采购环节,遵循至少有三家合格的供应商进行竞争性谈判的原则,数额较大的采购会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同时,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并对数额较大的采购进行专项审计,规范公司的采购管理。
公司通过各地分支机构的设立,建立了覆盖全国及部分境外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通过定向客户拜访和销售、开展用户大会、线)培训会、参加行业展会等多种方式向各终端用户推介产品及服务,通过投标方式或者商务谈判方式获取订单。
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工作和在电力行业的积累,拥有了自主BIM核心技术以及完整的业务体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进行平台技术的迭代更新,保持核心技术平台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不断完善更新“三维设计核心算法库”,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当前,公司BIM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在电力行业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BIM设计系列软件包括输电线路设计、电缆设计、配网设计、变电设计以及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诸多产品,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覆盖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各专业软件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电力设计企业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并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与验证。其中,三维输电线路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
同时,公司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电力能源行业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公司凭借自主可控BIM核心技术,以基于BIM的三维设计为切入点,将BIM技术应用在电网资产建设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电网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电网工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付、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过程管控以及资产运行维护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了BIM在电网工程建设全周期的贯通,真正实现BIM核心价值,为公司打造“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构筑了较高的商业壁垒。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始终围绕“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这一核心战略目标,深耕BIM平台及软件、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核心主业,持续推进自主可控底层平台和软件产品的研发创新,坚持稳重求进,着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904.94万元,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631.34万元。
(1)BIM平台及软件方面:公司始终将自主研发BIM平台及软件作为战略发展的核心,紧密围绕用户需求驱动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升级Engine系列底层技术平台,其中GIM引擎平台(GIMEngine)新增了量测、激光点云功能模块,显著提升用户空间数据获取、使用和分析效率;新研发BaseEngine平台,是一款集中式的身份管理认证、单点登录(SSO)平台,高效管理用户身份和权限,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坚持科技创新,全新升级三维设计平台,提高平台的长线路工程及专业间协同设计效率、特高压工程设计精度及工程数据的应用效率,全面服务特高压工程高质量建设;陆续发布电缆三维设计系统、光伏电站三维设计平台新版本及输电线路不平衡度计算软件、防雷评估计算程序、VR辅助勘测设计平台(SLWVR)等多款新产品,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公司设计软件竞争力和市占率。持续开展行业大语言模型(LLM)技术应用研究,在智能问答、Agent任务智能助理及工作流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公司终端产品研发提供AI技术支撑。同时,公司积极响应信创国产化号召,全面布局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设计软件研发,推进BIM软件与国产自主品牌的兼容互认,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2)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依托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以及专业的技术实力,应用自主研发的三维设计系列产品,深入开展电网设计咨询等相关业务,持续加大电力业务及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市场开拓,为客户提供从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电力服务。以国家低空经济政策为抓手,积极拓展无人机勘测业务,综合集成无人机飞行器、遥感传感器、遥测遥控、通信、导航定位和图像处理等多学科技术,通过实时获取目标区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快速完成遥感数据处理、测量成图、环境建模及分析,精准完成勘测业务以满足各类工程项目的需求。大力拓展数据中心配套综合能源相关业务,发挥公司电力业务优势,为数据中心项目提供用能规划、新能源设计以及能效管理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服务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充分开拓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重点聚焦高速服务区、大型商超及文旅景区、公交场站、物流场站等大型物流枢纽,依靠自身在数字化建设运营、能源行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积累,为客户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数字化运营为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加快“光储充一体化”、“光储直柔”、“交能融合”等场景构建,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关项目已在北京、宁夏、广东等落地。
(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深入挖掘不同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需求。在智慧能源领域,公司承建“电网生产管理系统项目”,全力支撑客户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枢纽平台,为电网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结合当前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及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研发分布式源网荷储、虚拟电厂等软件产品。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加速布局智慧港口与机场的数字化市场,创新推出全国民航机场设施健康智慧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机场道面沉降、道面结构、道面环境、边坡稳定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与可视化管理。在智慧水利领域,公司对水利工程智慧建设管理平台、智慧水库数字孪生平台以及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三大系列产品持续研发升级,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全面智能化覆盖。
(4)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数字教育方面: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重要补充,在报告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在能源大数据分析领域,通过不断优化碳卫星数据同化算法,对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冬季清洁取暖监测服务平台等进行持续研发升级,逐步完善了碳浓度数据反演模型与数据质量,提高了碳卫星有关碳浓度与碳通量等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在数字教育领域,公司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实施中非职业教育共同建设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专业职业院校、企业、产业市场需求等办学优势,利用优质国际项目资源和国际合作实践及培训管理经验,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卢旺达积极推动共同建立中非电力丝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加强中卢乃至中非在电力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数字化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以自主BIM平台研发战略目标为引领,坚持专精特新研发路线,打造核心技术平台,探索多场景行业信息化产品,持续进行创新成果转化,为各产品线赋能。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电力行业应用经验,现已积累了涵盖BIM软件领域、电网工程数字化领域、物联网领域等多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出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引擎(AI-Engine)、GIM引擎平台(GIMEngine)、物联网平台、BIMWise、大数据分析等多项核心技术平台。公司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可控、贴合行业需求、可以进行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基于自主可控BIM技术,公司构建了完善的BIM产品体系,包括BIM设计系列软件、BIM基建平台、BIM智慧运维等产品,全面释放了BIM技术在工程建设全周期的应用潜力,真正实现了BIM技术在工程建设全周期的应用价值,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余年,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智能电网设计、基建、运维、营销等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的供应商,并逐步将经营事物的规模从电网侧向电源侧及配售电侧进行延伸。公司紧抓“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驱动下出现的“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技术提升和系统优化”市场机遇,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全过程为客户提供BIM系列软件,为数据流、业务流、能源流提供技术支撑。在发电侧,公司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提供规划咨询、三维设计、资产数字化运维、信息化产品等全链条技术及产品服务,助力新能源产业高效、智能发展。在电网侧,公司具备电网设计、基建、运维、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深度参与了国家电网GIM(电网的BIM数据模型标准)标准制定,使公司在电网设计环节拥有相对领先的竞争优势。在配售电侧,公司拥有售电平台、智能运维调度管理平台、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齐备的产品服务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用户侧客户资源,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公司在“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引领下,构建了自身完整且独特的基于BIM的研发体系和业务体系。公司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以能源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为驱动,以教育培训和认证为保障,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既能提供软件及信息化产品又能提供专业设计咨询服务的企业,以“专业方面技术优化软件产品,软件产品提升业务能力”的业务架构,也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目标市场、深化相关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条件。
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信息系统安全集成服务二级资质、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MMI5认证、ITSS3认证;工程设计电力行业(送电工程、变电工程、风力发电)专业甲级、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专业、水利行业(水库枢纽、河道整治)、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消防设施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工程咨询电力(含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甲级、工程咨询(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乙级;测绘(互联网地图服务、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甲级;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专业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单位水平评价甲级等多项资质和认证,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向客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构造了较高的行业壁垒。
公司自成立以来将研发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公司先后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不断完善研发管理体系和研发人员激励制度,为公司持续的研发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进研发创新工作开展,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共3,815.3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8.25%,充分保障BIM核心技术研发,加快自主可控BIM平台、三维电网设计软件等产品迭代升级。报告期内,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新增专利申请5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13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0件;在审核专利56件,其中在审核发明专利52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71件。
公司凭借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优质、可靠的技术服务为支撑,精心打造出高度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获得了广大客户的广泛认可。相关研发成果曾荣获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彰显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的卓越实力,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道亨软件参与申报的“特高压输电铁塔安全组立施工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司聚焦BIM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垂直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行业和政府的认可,成功入选“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成员名单;同时凭借丰富的地理信息领域综合实力及企业诚信建设方面的卓越表现,公司成功获评“2024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诚信长城杯企业”等企业荣誉。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BIM、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家软件企业,深刻认识到优秀人才已成为推动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关键力量,关系着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具有稳定的核心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智能电网信息化管理经验,从中总结、深刻领会了电力能源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战略方向,确保公司的发展蓝图始终与行业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契合。公司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组建了一支既对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的深刻认知,又通晓BIM/CIM等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充分保证研发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顺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此提示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
公司根据“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目标,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用户提供BIM平台及工具软件、行业资产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等服务。但围绕战略目标的研发活动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若公司不能跟随市场及技术发展的趋势,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或者公司的研发成果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公司产品或技术都将面临被国内、国际同行业更好的产品或者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的风险,致使公司丧失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
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电力行业应用经验,现已形成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等关键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可控、贴合行业需求、可以进行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严格按照新产品研发流程,对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调研,并组织目标用户进行新产品试用及评审,保证产品契合用户需求,能够解决用户的难点及痛点。同时,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以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当前客户主要为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会计年度内的分布受到电网公司内部投资审批决策、管理流程及惯例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依照电网公司的惯例,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电力系统对电网软件及硬件配套生产企业进行集中规模框架资格文件预审、招投标工作;在每年第二季度进行技术协商,并启动执行项目;在每年的第三、第四季度是电网行业集中采购、需求供应的高峰期。受客户需求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本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风险。尽管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本公司承接的大型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公司主营业务保持稳定发展,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但季节性波动因素仍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风险。
对此,公司将在保持主营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交通、水利等行业市场;通过技术的持续创新实现公司商业模式的转型,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将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强化公司和部门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随着公司业务领域和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相对较大。虽然当前公司主要客户是电网公司及电网相关企业,该类客户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应收账款的收回有可靠保障,且从历史经验看相关应收账款回收良好。但是大额应收账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目前现金流状况产生了影响,牵制了公司业务的发展。随着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应收账款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出现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或无法回收发生坏账的情况,公司将面临流动的风险。
针对现有规模较大的应收账款,公司将进行实时跟踪,定期进行汇总分析,确保每笔应收款项有跟踪、有反馈,从而降低应收款项回收风险。未来,伴随着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盈利模式逐步多元化,公司现金流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随着软件国产化及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行业内原有竞争对手的规模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新进入本行业企业增多,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市场营销、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这可能导致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同时高强度的竞争往往导致价格战、营销战等策略频繁上演,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或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可能会采取价格战策略,通过降低产品或服务价格来吸引客户,但长期的价格战会严重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最终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司将继续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加强自身技术创新与产品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公司产品及服务竞争力。同时,紧密追踪市场动态与竞争对手策略,建立灵活应变的市场策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提升销售效能与市场占有率。
软件与信息化服务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企业需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但随着进入本行业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不能吸引、培养和储备充足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则公司未来将失去持久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司将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采用包括不限于基本薪酬、绩效奖励、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励员工,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中证中国内地企业1000能源指数报2463.55点,前十大权重包含陕西煤业等
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严厉打击机构和人员无资质“挂靠”行为
已有48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5858.31万股,占流通A股12.81%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4.70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股东人数变化: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4-03-31)减少354户,幅度-1.17%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